文/蓝瑟
2018年2月,一名叫刘可乐的女生在《奇葩大会》上分享了自己高中期间患上躁郁症的经历。因为她,“躁郁症”一词成了网络热词,而刘可乐也成了网络红人。
1993年,刘可乐出生在浙江省丽水市,家庭优越,成绩优异,是闪闪发光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是什么让她患上躁郁症,她又是如何从深渊走出,找到人生意义的呢?
躁郁症来势汹汹:青春之河“冰火”两重天
刘可乐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跟别人不同,是在2007年的暑假。
那一天,她去同学家玩,打开门,同学的爸爸妈妈手牵手坐在沙发上,正一起看电视,两人笑意盈盈,对视的目光脉脉含情。
原来,父母也可以这样!这让跟父母关系疏离的刘可乐震惊不已。回家后,她问母亲:“为什么爸爸总是不在家啊?”她没想到,母亲沉默良久,竟愧疚地说道:“对不起,我们离婚了……”
1993年,刘可乐出生在浙江省丽水市,母亲是当地医院心内科唯一的女大夫,父亲则在外经商。从记事起,刘可乐就总是一个人,一个人上下学,去奶奶家吃饭,一个人回家。周末,她被画画、书法等各种辅导班填满。母亲忙着工作,父亲则总不在家,偶尔回来也是跟母亲拌嘴,在家里拿取衣物。
安静而独立的成长,刘可乐变成了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学霸。只是,有时看到别的孩子跟父母呆在一起,她就会觉得孤单。
这时,刘可乐才知道,早在她小学五年级时父母就离婚了,父亲的女朋友还是她男同学的妈妈。而对方患癌症晚期的前夫,曾跑到医院,找到母亲,威胁她:“你如果不把我治好,我就把你老公的事情告诉所有人。”
2007年的夏天,14岁的刘可乐听着这一切,心中涌出保护妈妈,为母亲争口气的冲动。
她本是学霸,就更努力地学习。只是,母亲望女成凤,从未夸奖过她,看到女儿考了第二名,就会说:“怎么没有考第一?”即便考了第一,母亲也会抱怨:“怎么比上次第一的总分少?”除了学习,母亲还会管束她的穿衣打扮、和朋友的交往等等。
没有鼓励不说,还备受管束,时间久了,刘可乐感到巨大的压力,也产生了逆反心理。当时,她座位旁边有很多差生,这些同学大多和她一样父母离异,刘可乐开始跟着他们逃课、抽烟、去酒吧,有时候很晚才回家。
有一次,她逃掉竞赛班的课,去给朋友过生日,结果被母亲抓到。母亲很生气,对她实行“冷暴力”。刘可乐觉得母亲冷酷无情,她发疯一般地拿着刀,对母亲喊:“爸爸不在,你又忙,我连朋友都没有了,成绩好有什么用?我只想要朋友啊!”
等发泄完,刘可乐冷静下来,看着母亲黯然的神情,她心中又涌出深深的内疚。于是,她决定不再跟同学鬼混。她向母亲提出,想去資源更好的杭州市读书。
2008年2月,初三的下学期,刘可乐转学到了杭州。母亲工作忙,不能陪读,父亲更找不到人影,母亲只好帮她租了房子,每过一段时间去看她一次。2008年6月,刘可乐考上杭州高中的重点班。在那里,每个同学都很用功,刘可乐被压力裹挟,稳定维持着班级第一的成绩。
就在她被老师预言,一定能考上北大、清华时,一件事情的发生,改写了故事的走向……
那年夏天,她一个人去灵隐寺玩。快走到灵隐寺门口,刘可乐被一个高大的叔叔拦住,对方说:“我知道一条小路可以逃票,我带你走!”刘可乐跟着这个男人往前走,一路上,叔叔一直盯着她的裙子看。走到一处围起来的栏杆时,那个男人翻过去,对刘可乐说:“我抱你过来!”就在这时,他把刘可乐的内裤脱了。
那一刻,刘可乐赶紧跳下栏杆,从山坡上滚下去。巨大的惊恐,让她整个人愣在那里,大腿被树枝刮破,鲜血直流。所幸,那个男人看到她惊恐的眼神,没有再进一步侵犯她。
事情过去后,刘可乐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家人。直到有一天在课堂上,她得知了“性侵”一词,从此,她陷进了巨大的羞耻和恐怖情绪。
学业的压力,差点被侵犯的阴影,让刘可乐的情绪渐渐失控。她时而热情高涨,精力充沛,几天几夜不睡觉;时而焦虑恐慌、整夜失眠,想起小树林的场景,一次次对生活感到绝望。
到了高三,刘可乐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症状已经严重到不能正常上课。她对母亲说:“我病了,不能再去上课了。”母亲不知道女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,但看她精神异常,只好给她办了休学手续。
2010年10月,刘可乐开始了求医之路。在杭州几家医院,她先是被诊断为抑郁症,继而被确诊为躁郁症和创伤性后遗症。
拿到女儿的确诊病历,一向坚强的刘妈妈心如灌铅……
穿过躁郁风暴:不断前行才能解脱
2010年11月,在杭州市上杭区一家医院,刘可乐被安排住院治疗。当晚,母亲陪在她身边。晚上9点,刘可乐看到跟她同病房的女孩被4个护士按住手脚,强行打镇定针,她听到女孩的嚎叫声一点点变成了呜咽,直至无声。那一刻,刘可乐坚决地告诉母亲:“我要出院!”
第二天,母亲帮她转到另一家心理咨询室。接下来接近一年的时间,刘可乐辗转上海、北京,先后看过20多个心理医生。她会因想起小树林的创伤事件痛哭流涕;也因忍受不了医生的啰嗦中断咨询;医生开的激素类药物让她嗜睡、发胖,情绪低迷。
有一次,在上海一家医院,母亲问医生:“这药会不会有副作用?”医生不耐烦地说:“孩子都这样了,你还管什么副作用?”母亲气得将药摔了一地。
那天晚上,母亲神色凝重地对刘可乐说:“最近妈妈反思了很多,你的病都怪我,之前没时间照顾你,还对你要求太高,也让你没有交到什么朋友。以后,你只要开心就好,妈妈再不要求你什么了。”听了母亲的话,刘可乐红了眼眶。
2011年3月,母亲带刘可乐去了北京安贞医院,在那里,刘可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。她可以一边吃药,一边去书店看书,情绪变得稳定。
父亲得知女儿生病后,也开始了反思。他主动把钱打到女儿账上,还负担起女儿的生活费。那年5月,他去看望女儿,陪她做治疗,带她出去旅游。这个四海为家的浪子对刘可乐说:“起初,我以为只要你妈妈在,我不陪你,你也会慢慢长大的,没想到,还是让你这么不开心。”他给刘可乐讲自己的生意,讲旅行中的趣事,刘可乐慢慢懂了,不是父亲不爱女儿,他只是习惯了漂泊。
2011年6月,刘可乐回到学校。为了不复读,她参加了高考。最终考上北京化工大学英语专业。
那个暑假,她飞去了美国,见到哈佛大学的心理医生,她问道:“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?”医生却反问她:“意义的意义,又是什么?”他还告诉刘可乐:“不要活成一个受害者,不断前行,才能得以解脱。”医生的话,让刘可乐如醍醐灌顶。
那年9月,刘可乐开始了大学生活。临行前,母亲欲言又止,最后告诉刘可乐:“不管怎么样,都让自己开心些。”当医生,她的收入并不算高,但她还是节衣缩食,每月按时给刘可乐打足额生活费。
进入大学,刘可乐感受到“逃离疯人院”一般的自由。她主动参加各种社团组织,校羽毛球队、辩论队,还有模拟联合国。她很快有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。每天,母亲会给她打电话,让她别忘吃药,提醒她每个月跟哈佛大学的心理医生视频一次。
带着重生的希望,刘可乐渐渐开朗起来。2012年3月,班上的一个男生向她表示好感。经历过创伤性后遗症,刘可乐本能地对感情有些担忧。她对男孩说自己有躁郁症,男孩不仅不介意,还告诉她:“有我在,我不会再让你一个人承受痛苦。”男孩暖心的话,让刘可乐慢慢敞开心扉。有一次,她跟男友去逛街,想起好多年都没穿过自己喜欢的衣服,就一次性买了80件衣服,好在,男友没有嘲笑或谴责她,宠溺地接受了一切。这让刘可乐很感动。
2012年8月,刘可乐外出游玩,结果忘记了带药。有一个月的时间,她没吃药,发现自己并没有躁郁症发作。她问心理医生:“是不是可以停药?”医生不同意:“现在停药复发几率很大。”刘可乐还是偷偷把药物减半,她发现,一切并没有变得糟糕。
每次跟心理医生聊天,刘可乐都要做一遍心理测试。而测试的最后两道题是:“你觉得你有双向情感障碍吗?”“你觉得你需要治疗吗?”刘可乐发现,当你觉得自己好了,其实可以选择:“不需要治疗。”
2013年,刘可乐告诉医生:“我觉得自己好了,可以把药停了。”医生没有制止她,只是提醒她,这样做,停了以后可能还会复发。
停药后,刘可乐也曾遇到不适症。每隔两三个月,她都会恐慌发作,出汗、发抖,蜷缩一团,极度缺乏安全感。这时,她会喊男朋友陪她躲起来,看各种心理学、疗愈的书,她告诫自己:“不要恐惧脆弱,脆弱也是一个出口,不要怕它,拥抱它。”在男友的陪伴和一次次心理暗示下,刘可乐平稳度过了每一次恐慌期。一切变得好转。
大二下学期,因为托福成绩优异,综合素质名列前茅,刘可乐获得了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做交换生的资格。在加州,她遇到不戴有色眼镜看她、鼓励她好好生活的羽毛球友,还跟着同学参加哈佛大学的实习项目。大三,她获得了去香港大学的交换名额……丰富多彩的求学生涯和社会实践,让刘可乐看到了世界的广阔,也被一次次善待。她终于意识到:心理疾病,它是一个诅咒,还是一个馈赠,很大程度上,取决于自己。
当恐慌、躁郁的情绪再次来袭,她渐渐做到了不害怕、不恐惧,哪怕是一个人,也可以独自扛过去。刘可乐庆幸,她收获了自愈的能力。
活成喜欢的样子:我是“90”后奇葩女孩
2013年10月,刘可乐开始准备出国考研。有一天,她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,发现卡上没钱,就给久不联系的父亲打电话:“爸,借我7000块钱!”谁知,父亲说:“我现在卡上连5000块钱都没有!”
挂断电话,刘可乐连忙打给母亲,这时,她才知道,原来父亲破产了。这些年,叔叔投资失败炒股失利,欠了好几百万的债务,情急之下,把父亲的钱全部拿去填“坑”。
得知父亲破产,刘可乐心情沉重。她没想到,风光无限的父亲也有落魄的一天。她想,如今是父亲破产,如果哪天,母亲也没钱了,自己该何去何从?她想到这些年,母亲总是几万几万给自己打钱,可是,母亲自己却从不添置衣物,连手机都是用很多年不舍得换。想来想去,刘可乐决定,放弃考研,早日就业,不再给父母增加负担。
她给父亲发信息:“爸,我们竞赛谁先财务自由吧!”父亲回复她:“好,你加油!”
从那天起,刘可乐画风突变。她从每月2万元的花销降到了2000元,每天穿着20元的T恤奔走在各大招聘会上。
大学毕业后,刘可乐先后去了几家公司,做公关,做项目,常常熬到凌晨3点,累得吐血。可是,每个不想起床,不想上班的早晨,想到父亲的破产,想到自己的誓言,便一次次逼自己去工作。
工作半年后,刘可乐便再也没有找父母要过钱。2016年,她凭借流利的英语、惊艳的文笔,入职了媒体人马东的米未传媒。
2016年底,她和母亲一起去日本过年。母女俩悠闲地坐下来,刘可乐跟母亲讲着工作中的趣事,母亲则轻描淡写地说起前夫:“你爸爸,把钱全部借出去,真是个大傻瓜。”那一次,刘可乐发现,母亲释怀了过往的一切,沉郁的脸上出现了难得的笑容。
2017年初,刘可乐在职场崭露头角,开始写剧本、写公号,做视频和音频。她在公众号“东七门”讲成长领悟,很多读者被她打动,成了“可乐粉”。
2017年10月,刘可乐萌发了“1元出租自己”和在微博做树洞的想法。这两个创意在微博发出后,刘可乐成了“宇宙收音机”和“全球故事会”。她陆陆续续碰到很多人:偏执型人格障碍、双重人格、精神分裂、自闭症、抑郁症、癌症患者……每次跟这些人见面或聊天,刘可乐都深受震撼。她用自愈的经历安慰这些人:“要坚信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,改变和治愈的根本力量源于内心最深处。”
2017年12月的一天,刘可乐被一个男医生“租”到北京一家知名医院,陪他吃晚饭。这顿晚饭,只有40分钟的时间,是这个医生唯一的空档期。在医院里,刘可乐见到了没空坐下休息、没空吃饭、累得直接躺倒在地的医生。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。
她想起那些年,自己一个人吃饭,一个人上下学,好不容易团聚,一个电话打来,母亲来不及跟她打招呼,就要跑去加夜班的场景。深夜,她带着对母亲的不满睡去,母亲却还在医院马不停蹄地治病救人。母亲心里,也一定是很想念女儿的。
当晚,她写下这样的话:“我长大后才知道,媽妈是很好的医生,她治好过无数的病人。我以前觉得童年里母亲陪伴的缺失,是一种巨大的遗憾。在医院的体验,让我意识到:母亲一直很爱我——只是,不是所有的爱,都用同一种方式表达罢了。”母亲看到后,给她留言并点赞:“写得真好!”
2018年2月,刘可乐参加了《奇葩大会》节目的录制。在现场,她分享自己与躁郁症抗争的经历。她说:“躁郁症本身是社会贴在你身上的一个标签,如果你接受了那个标签,就恰恰忽略了你对自己的看法……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多的条条框框,它就是告诉你不必格格都入,不必每时每刻人地皆宜。”
演讲最后,她说:“我承认我过不好这人生,我承认我可能所有的努力只是完成了平凡的生活,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吧!”
演讲播出后,躁郁症成了网络热词,刘可乐也一下子成了热搜第6名。很多网友跑到刘可乐的微博和公众号平台,告诉她:“可乐,谢谢你的演讲,给了我无穷的力量。”这满满的善意让刘可乐热泪盈眶。
2018年的春节,刘可乐随母亲一起去了马来西亚的海湾。这些年,每年春节,她都会跟母亲在一起。母亲对刘可乐说:“女儿,看你现在有喜欢的工作,变得越来越开心,我真的很知足。”金色沙滩上,母女相视一笑,一切尽在不言中……
更新时间: 2019-10-20 10: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