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摩野
e君是一名企业家。有一日,我上门拜访,他正在作一幅墨竹图。我从不知道他会作画,说真的——不敢恭维。
我说:“这东西很劳神,你每天应付那么多变故,理当多休息。”
e君说:“不劳不劳,我就是在放松啊。知道吗,我腹稿就打了两天。”
这些人的时间按分钟计,一分钟赚的,比我一天的都多。我说:“你生意做得这么好,干吗改行,画画是技术活,你一把年纪的,也晚了。”
“什么哟,我喜欢,我从小就喜欢!”e君沏了一壶茶,继续说,“后来迫于家庭的压力,只好放弃了。”
e君这回的谈话风格不同以往,他说了一件关于小学五年的同桌的事。
同桌读完大学,过起了与众不同的生活。在一个城市住一年,工作一年。然后,换一个城市,换一份工作。一般都是体力活。也不管风雨,骑着小摩托,往来于上班处和住处。
很多人说他没志向。哥哥也操心,随时可以进自家公司工作的,对象也有一大票,长年在外流浪,太糟蹋自己了。
他说:“我就是喜欢这种活法!”
我们每回视频,他笑得都很阳光,这是装不出来的,是我所没有的,也是很多人所没有的。我也从来听不到他诉苦。因为以他的性格,一觉得不爽,马上会做出新的打算。
听完e君的感慨,脑海里跳出一个人——历史学家顾颉刚,就是研究孟姜女的那人。有人曾问他:“你费了那么多的心力,又写了那么多的论文,研究这个有什么用处?”
顾颉刚说:“没有什么用处,只是我高兴!”
我想起读高中的时候,功课很紧张,课间还是会看一两篇短文。“看完书还看书,不累”,确实不累。
对于自己喜欢做的,会毫不吝惜地将大把时间花在上面;对于不喜欢做的,才精打细算,赶早结束这一切。
我们行走在路上,也会看见其他的路,若有更好的,总会想着穿过去,挤破脑袋地穿!可惜,这个“好”不是就着自己的感觉,而是在别人“看来”。苦了自己,让别人觉得好看,没有这样的道理!
有人喜欢下棋,有人喜欢流浪,有人喜欢做平民……谁管得着呀?还偏有荒唐的,养花、散步、打球、K歌……有钱人做,是休闲,是怡情养性;没钱人做,就是奢侈,就是自甘堕落。登个山,亲近一下大自然,都要说三道四。
某人的“喜欢”,就如另一人的“不喜欢”(也是喜欢的一种形式,比如,喜欢“不那么做”)。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,性格和习惯也不同,因此,才形成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故事。
我很佩服萧红这样写她家后园的花儿:“想开几朵就开几朵,想朝哪边开就朝哪边开,它如果不想开,也没有人管它。”做她家后园的花儿,以及不管花儿的人儿。
这些年,听到很频繁的一句话:“等我做完……我就可以……啦!”然后一脸的神往。而结局基本上一致:一生完了,而“现在的事”还没做完。知道自己想走什么路,却不敢迈出这一步,终是缺些魄力、毅力。
快乐和幸福,全凭自我感知,从不附属于任何人以及他们的眼光。做一次选择吧,冲破世俗的罗网,坚持走下去。虽一路艰辛,也一路风景。
我的光阴,我做主,只要能活出真我,活出潇洒。
e君是和我一起下楼的,他说要去买弹珠,周末孙子过来,要陪他一起打弹珠。一改那张苦脸,闲定中洋溢着欢喜。只能说,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,才会消去眼下的一些不安。
更新时间: 2014-07-26 22: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