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冯雪梅
发现自己被人“拉黑”往往很偶然。
某天的聚会上,遇到许久不见的一个姑娘。你们亲切地打招呼,诉说真不该这么久不见的遗憾。以前有那么熟吗?起码共事过,还曾一起出游。在往返的漫长航班上,彼此真实地吐露过心声:对老板的不满、同事的八卦、儿时的经历以及爱情故事……然后,就是微信朋友圈里的送花点赞逗趣与关怀。
聚会结束后,很快就看到她在你的朋友圈里留言,回应你对某件事的感慨。你突然想,有些日子没见这姑娘了,她在忙什么?好奇害死猫——你搜索她的朋友圈,找到的不是她的行踪,而是惊觉自己被屏蔽了。
顿时惊诧、愤怒还有不甘。于是不假思索地在设置里选择了“不让她看我的朋友圈”。凭什么啊?你屏蔽了我,却能够随时看我的朋友圈?!愤愤不平地做完这件事后,却发现自己太过小气,更多还是不屑:为什么要去效仿自己不太看得上眼的行为?岂不有失水准?
屏蔽你的人可能不止这姑娘。而你在选择不让一些人看你的朋友圈时,也没有介意别人知道“真相”时的不满。除非是不加区分地接受所有人,当你通过一个人“成为朋友”的请求时,就意味着将自己在朋友圈里的生活向对方开放,再费心地做各种区分设置,纯属多余。
是的,你会说朋友圈早就不是“朋友”的圈子了,你不能拒绝领导,不能拒绝客户,不能拒绝各种社会关系的加入,不能……所以只好将他们分门别类。哈哈,告诉你吧,某天早上,我在朋友圈里发微信说,如此好的天气真不适合上班,结果,一进办公室就被领导调侃:你不是不打算上班的吗?你当然不想让一些人知道你提前下班看电影去了,或者比较私密的个人事件,所以你会选择屏蔽一些人,有些时候甚至是直接拉黑,这没错。不过,我想讨论的是:如果你被别人拉黑了,怎么办?
拉黑别人和被人拉黑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。不然,也不会经常有那种“看看谁把你拉黑”的无聊测试。你敢说你没有收到过这样的测试信息?其实我倒是很欣赏那种直接拉黑的坦荡,明明白白拒绝对方,直截了当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干脆利落。
我们是不是挺怕被别人拒绝呢?拉黑或者不让你看朋友圈,都是大众社交中的拒绝方式。对待被拒绝的方式也各有不同,有人不以为意,有人愤而反击,有人暗自思量……可是,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被拒绝?为什么一定要出现在他人的生活中?
有没有想过,我们在手机在键盘上的指尖飞舞,在朋友圈里的进进出出,可能都是为了刷存在感。我们要证明自己与别人相关,担心一件事众所周知而你却毫不知情,可这种“存在”多半只是一厢情愿。对于他人的生活而言,10个旁观者和100个旁观者,没有多大差别。
你也许会说,真正有差别的是两个人的生活。的确,爱人之间,另一个人的存在至关重要。而即便在这样的“不可或缺”中,你或者TA,依然在一些时候需要对方缺席。
“如果一个人想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,那么往往只能独自去做。”在理查德·耶茨有关婚姻的小说《革命之路》里,我记住了这句话。
是的,一些时候,你不需要他人的存在,别人也会理所当然地屏蔽你。真正的亲密关系,不在于你们有多近,而在于你们有多远;真正的存在,是消失之后留下的空间。至近至远东西,至亲至疏夫妻。
至于朋友圈,拉黑就拉黑呗,多大个事。日渐增多的“朋友”里,少几个又如何?
更新时间: 2019-08-05 15: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