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问出一个"对"的问题

发布时间: 2020-09-05 22:09

分类:人生感悟 / 睡前故事

如何问出一个

文/张弛

你觉得自己会问问题吗?你可能认为,问问题嘛,简单,从小时候就会做了。但其实,想问出一个好问题,背后可有大学问。

我的工作中,经常有很多调研。做调研,80%的时间是在问问题。但是,问问题只是调研工作的形式而已,真相不是谁都能拿得到。因为,在你和真相之间,永远横着一个难题:你的调研对象很会“撒谎”。

如何像调研专家一样,通过设计一个“对”的问题,让受访者说真话?要解决这个问题,得先搞清楚受访者为什么“撒谎”,在我看来,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:1.为了维护自我形象,刻意给出假的答案;2.误解了你的问题,无意中给出假的答案;3.被诱导性问题控制,不自觉给出假的答案。

维护自我形象怎么破

给你讲个故事。有一年,一名黑人竞选美国加州州长,前期的民意调查显示,他的支持率绝对领先于竞争对手,但选举结果让人大跌眼镜:他以微弱劣势输掉了竞选。是民意调查不准吗?不,是选民撒谎了。原因是,人们在接受调研时不想被认为是种族歧视者,为了维护形象,才说支持这名黑人竞选者。

这种心理非常常见,我们叫它“社会期望偏差”,也就是说,受访者为了满足社会期望,隐瞒了真实想法。

比如,“你听过大家都在谈论的传音手机吗?”不用调研也知道,这样提问得到的数据一定是失真的。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对大家都在谈论的事情一无所知,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,也会说听过。

尤其再涉及道德隐私,更是这样。如果你问“你的孩子有过偷窃行为吗”,几乎没人会说实话。

怎么才能避免社会期望偏差?很简单,在设计问题时,你要主动去除或者转移敏感信息。

比如,把“你听过大家都在谈论的传音手机吗”改成“你听说过传音手机吗”。而更好的问法是:请列出你记忆中的所有手机品牌。

比如,前面选州长的问题,你可以这么问:“如果一位优秀的州长,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,请你分别对甲和乙两位候选人,在这四方面进行对比。”这样就会让受访者把注意力放在候选人的能力上,而不是他们的种族身份上。

再比如,儿童偷窃的问题,就可以这么问:“有人认为儿童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良行为,也有人认为这是强烈好奇心的表现,您的小孩在一个月内随便拿过别人的东西吗?”

所以,当你的提问背景比较敏感时,一定记住,主动去除和转移这些干扰信息,保证他在没有负担和顾虑的状态下回答。

误解了问题怎么破

提问的本质是为了高效地检索你需要的信息。一旦受访者对你的问题本身的理解有偏差,你得到的结论就会变形。所以,提问一定得聚焦,让受访者清楚地知道你想问什么。

举个例子,如果你准备开一家民宿,想知道人们出行住宿的习惯,你可能会问:“你旅行时,经常住哪类宾馆?”结果可能有5%的人回答住民宿,需求似乎不大。试着换一种问法:“你和家人度假时,在旅行目的地,通常住什么宾馆?”结果可能有30%的人选择民宿,显然第二个结果才是你需要的信息。

两种问法差在哪儿?第一种问法太模糊,不聚焦,既没有说清旅行的类型是度假旅行还是商务旅行,也没有说清住宿的动机,是中途临时休息,还是过夜。问题不聚焦,就会掺杂很多复杂情况,答案的“纯度”就会降低。

怎么避免受访者的误解呢?

最简单的方法就是,用具体描述替代模棱两可。“你通常什么时候开始工作?”——“开始”就是个模棱两可的词。我8点离开家,也算开始工作;我9点到公司,也算开始工作。正确问法是:“你通常几点离家去工作?”

过于绝对的措辞,也不要用。比如,总是、所有、任何、最好、最差……“你总是在淘宝购物吗?”有人认为“总是”就意味着每一次,无一例外。正确的问法是:“你经常在淘宝购物吗?”

听上去,做到这一点不难,但问题设计者有时候也会掉进自己的盲区。在调研公司里,比较常见的做法是,先请一位研究员设计问卷,然后请另一位同事去检验,看看是不是所有人对题面都有一样的解读。

被诱导性问题误导怎么破

诱导性问题,就是用不恰当的方法限制用户的回答,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,而且通常很隐蔽。

比如,“你幸福吗”就是一种低配版的诱导性问题。受访者似乎只能回答幸福或者不幸福。但事实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。正确问法应该是:“我们有这样几个结论,你觉得你符合哪一种?非常幸福;比较幸福;一般;不太幸福;很不幸福。”更好的问法是:“如果非常幸福是10分,很不幸福是1分,你给自己打几分?”

在我看来,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最爱问诱导性问题。一类是律师。因为他要为委托人辩护,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答案,比如,在离婚法庭上问对方“你现在还会打儿子吗”,无论当事人回答“会”或“不会”,都等于默认爱打儿子。

另一类人,就是希望获得更多拥护和支持的人。比如,公司新上了一个财务系统。系统是技术部门开发的,但财务总监很不满意。到底是开发者不承认自己有问题,还是使用的人太苛刻了呢?这时,财务总监说,问问大家的意见吧。于是,他在群里问了大家一个问题:“你对新的财务系统怎么看?”结果汇总出了一个压倒性意见:财务系统确实有问题。

财务总监问了一个极其隐蔽的诱导性问题。“你对新的财务系统怎么看”一定是表达看法,尤其是不满的看法,他在暗示受访者质疑新的系统可能有问题。正确的问法是“你觉得新的财务系统用起来怎么样”。这样诱导性就会弱很多,因为它只是请受访者表达使用感受,而不是对产品做评判。

还有一种诱导性提问更加隐蔽,那就是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一方面。

比如,着名的雷朋太阳镜就曾经问消费者:“如果有一副太阳镜可以保护你的眼睛远离太阳的有害紫外线(据说会导致失明),你愿意为这副眼镜付多少钱?”这就是过分夸大了太阳镜防紫外线的作用,那我作为消费者,要考虑的就不是愿意花多少钱去买你的眼镜,而是愿意花多少钱防止失明了。如果雷朋真的按照这次调研的结果给产品定价,后果可想而知。正确的问法应该是:“如果有一副太阳镜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,你愿意为此支付多少钱?”

所以,怎么避免诱导性提问呢?我总结了三条:1.给出完备的选项,如果不能穷尽,就在选项中加个“其他”,或给出合理的选择区间;2.不预设立场;3.不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一方面。

对调研来说,一个问题的质量甚至能决定一个项目的质量。不管是做问卷,还是做访谈,一旦问题没问对,再精细的抽样、再前沿的数据分析,也是徒劳。所以,不管你是想知道用户的真实想法,还是想了解客户的真实诉求,不妨先在提问之前,确认自己是不是提了一个“对”的问题。(完)

睡前故事

更新时间: 2020-09-06 22:09

特色栏目 - 读者意林花火飞言情飞魔幻故事会

睡前故事:栏目大全

睡前故事:标签大全

睡前故事大全热门

睡前小故事大全